English

建构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999-02-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伟光 我有话说

衣俊卿1958年1月15日生,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1月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黑龙江大学校长,曾多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科研项目,发表《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历史与乌托邦》等专著5部、译著2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国家教委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2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刚刚步入“不惑之年”,便出任黑龙江大学校长,对此,衣俊卿深感责任重大。他对记者说,“世纪之交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绝好机遇,只要我们一方面遵循教育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深化改革,就完全可以把学校办大、办好。”

谈到学校的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衣俊卿说,“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40年代初在延安创建的外国语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包括哲、经、法、文、史、理、工、管八大专业和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性优势,确立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衣俊卿认为,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就必须深化改革。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着眼,中国的高等学校无论在规模和结构方面,还是在质量和效益方面,都属于未建成的大学,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非常规发展时期,即深刻的改革时期。每一所高等学校在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方位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力度。

在谈到具体的改革思路时,衣俊卿介绍说,黑龙江大学目前正在推进办学体制、内部管理体制、教学管理手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产业管理、干部制度、人事制度、后勤管理等全方位的改革。而围绕着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正在通过改革重点解决三方面基本问题:

第一,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体制上确立起教学和科研在学校全部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衣俊卿强调说,中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官本位的干部制度、行政化的机构设置和后勤管理体制,不仅办事效率低下,服务功能不强,而且常常自我膨胀,喧宾夺主。黑龙江大学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机构调整、干部和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管理制度改革。通过精简行政机构、理顺职能、干部岗位流动和分流、院(长)系主任民主推举,处级干部公开选拔、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后勤工作社会服务等措施,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地位开始从体制上确立起来。

第二,如何从体制上确立起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体系。衣俊卿说,我们原来的教学运行机制同现代市场经济是不适应的。这突出表现在:整齐化一的、无个性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经验式、手工式的教学管理手段。衣俊卿告诉记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黑龙江大学正在全力做两件事情:其一是全面推行以弹性学制、选课制、主辅修制为基本特征的学分制;其二是加强以校园信息网、图书馆自动化、CAI课件等为主要内涵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建设,推动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第三,如何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衣俊卿认为,我国高等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及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一方面,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确定的,专业口径狭窄,课程体系固定死板,只着眼于把特定行业所需要的给定的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这同高校师资队伍自身的状况密切相关。针对这种情况,黑龙江大学目前正依据学分制的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一是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重构学分制课程体系,加强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同时扩大选修课的比重,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选课机制形成富有个性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文化素质。其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切实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岗位培训、学历提高、进修访学等方式更新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变大多数高校师资“近亲繁殖”的问题,建设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时通过选课制、教学评估和督导、人事制度改革等手段在教师队伍中形成竞争上岗、动态流动的机制,提高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衣俊卿校长强调,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一项十分重要又十分复杂的任务。高等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最根本的改革,它直接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将从根本上决定学校社会功能的发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